2014/02/24

2/24 失語


  總覺得有點把這邊當成日記的意味了,有事沒事就想寫一下,但感覺定位跟噗浪的即時性又有些不同。噗浪比較想突然想講什麼,有點情緒想抒發,無傷大雅地自言自語;這邊就比較是被什麼事物觸動之後沉澱一陣子之後才會靜下心坐下來好好理清思路寫點什麼。

  「欸你有想過你之後有什麼是你不想做的職業嗎?」某室友這麼問。

  「嗯......我覺得我不適合業務吧。雖然有人要花錢雇我做業務我也是不會排斥啦。」

  上課前的閒聊似乎又讓對於未來的思考又深入了一些,但還是沒有個清晰的想法,還是一直以來的走一步看一步呢。是該花點時間好好的搞份簡歷出來,至少這種固定的內容得友才行,中英文都要。

  這學期又修了科法所的課,坦白講修科法所的課、會計學都只是一時興起,真的問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學這個,我還真的沒想過。而我自己覺得自己修課也不算特別認真,頂多就是比電物自己主修認真一點,畢竟也讀了電物要四年畢業了,早認清自己大概不是那塊料。

  看了篇文章說,男人會從各種地方去尋找自信,我怎麼覺得我好像找不到(嘆

  課業也念的不上不下,社團怕生也完全空白,要論耍廢我四年看的動漫畫玩的遊戲也不算多,更別提投入心力變成大師(笑)。感情也.....就這樣。

  總覺得心裡有種邊緣感,不知道能做什麼的無力感。

  算了,講點別的,老弟考了個尷尬的學測分數,二類分布想填一類,結果現在要指考。我對於指考的世界真的完全不了解,一類也說不上了解,要說有也是二類藐視一類的天性(?)。只能說自求多福吧,老弟,有時候選系真的比選校要好,台灣的大學生有的資源真的很多,前提你要會用,也因此在一個自己喜歡的系遠比一個好聽的學校名字要好很多。當然,你有自信想再拚一次,我也沒什麼好理由阻止你,加油吧!

2014/02/22

2/22 迷惘


  不管出門還是在家都不知道要幹嘛,於是來發廢文(喂)。

  從大四上學期開始就是超級頹廢啊,玩了Skyrim、POE,現在在玩PAD、3DS。整個就是逃避的心態,要畢業了,馬上就要面對當兵、就業的問題。當兵問題不大,反正去抽替代役,抽不到就摸摸鼻子去當常備役;就業整個就是一片茫然,要找工作首先得有份履歷,然後就尷尬了,整個不知道能寫什麼,截至大四為止的人生說實在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精力可言,論興趣也只有在附中的時候半調子的玩過天文社,但也僅會架簡單的望遠鏡,認星星之類的專業完全不行啊。一直以來保持著的愛好也就是穩定地閱讀,但也是最近才開始偶爾寫點什麼心得,人生就是一片空白啊。

  唉,越想越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晃啊晃就過去了。學業馬馬虎虎姑且是能順利畢業,但也沒有要往上精進自己能力的慾望,估摸著會止步於此,一個應該是不會丟物理系臉的大學畢業生吧;社團上了大學之後老樣子完全沒半點慾望去一個陌生的環境,當初會加入附天也只是因為好友拉著去就去了,在裡面兩年多,我也只跟上下三屆算認識,熟悉的人還是不多。

  只能說自己從以前就知道自己算是怕生的人,我不是很喜歡自己去嘗試新事物,換個講法就是舒適圈很小也不常踏出來,我連玩新遊戲都會有種抗拒感,得花上不少時間去克服,雖然克服之後很難改變大概算是優點吧。

  這篇也只是murmur一下,接下來要開始有時間就寫履歷、頻繁參加就業博覽會之類的場合了啊,又要很努力地表現得好像我這個人很積極正向一樣,幹。

2014/02/17

2/17 思索、掙扎、紀錄


  掙扎了好久才終於開始動筆寫這篇,想寫的東西很多啊,覺得要花點時間把現在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想法記錄下來,過一段日子再回來看,也許就會變成那個時候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泉源吧。

  前一陣子抱著半是逃避現實半是想多了解的心態開始接觸很多不刻意接觸就碰不到卻很重要的社會議題,從核能、多元成家到死刑存廢、統獨等等,儘管看了很多文章,也想了不少,卻還是覺得徬徨無法定調自己對於這些議題的立場、態度,就像是大四要畢業了何去何從一樣(笑)。

  先簡述一下,目前對於這些議題我自認立場落在光譜的哪裡好了。

1.核能:相對擁核,我受不了理工盲。
2.多元成家:就算以一個討厭同性戀的立場,我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3.死刑存廢:罪犯是社會共業,我不覺得死刑能解決問題,但我支持繼續執行直到廢除。
4.統獨:我得承認我認為在中華文化的統治技術下統一是種必然,只是能拖多久的問題。

  接下來就前兩個稍微講一下我的想法,後兩個我自認所知並不足夠我侃侃而談。

  對於核能,身為一個理工人,我既是感到驕傲也感到不安,我從來就承認核能不會是一個安全無虞的能源,但我們有其他選擇嗎?我很懷疑。或許再生能源是很好的方向,不過技術上它就是有著嚴重的缺陷,像是不穩定、昂貴等。而反核團體一貫的造謠、矛盾的心態也是一個我很難去認同它們的理念的原因。

  對於風險的考量,我覺得必須從兩個角度來看,其一是風險跟獲益的對比,其二是風險能不能被降低、以及風險產生時的應變。因此,我在這件事的立場相對是傾向擁核,當然,我也支持反核的人繼續拿著放大鏡找出核安的問題,在福島事件我看到的是人禍遠勝於天災,如果反核的人能用正確的知識去指出問題,也是件好事。畢竟理念不合不代表不會互補,站在反方很可能會看到正方沒有看清之處。


  多元成家大概會是四個主題中我立場最確定的一個,因為說實話,這個主題我看的相關資料、文章僅次於核能,而且對這個主題決定立場需要的知識相對不深入、複雜,並不是輕視這個主題,只是這個主題反方能夠提出的爭點都相對薄弱,不足以用來反對它。

  BTW,其實我初步還沒有閱讀一些資料的時候的想法就是支持這件事,想法很單純,我討厭同性戀(我覺得大概跟同性戀是自然的一樣,我認為討厭同性戀也是自然的),某種程度上就跟蟑螂一樣討厭,而現在多元成家就好比蜜糖,該做的事情是把蜜糖丟出去,當同性戀能夠結婚,我就不信還會整天哭么。想法很機掰,可是我覺得這樣思考對於我內心的成見相對是容易接受的方式。

  結果不知不覺也打了不少,有點久沒在非課業的場合寫這麼多字了。算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寫下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吧,如果有什麼意見想提供給我也歡迎留言回應,雖然我無法保證我一定會回覆,我只保證我不會刪廣告以外的回應。

2014/02/12

夢書之城

  還不錯,雖然這類型的書不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以一本近似童話故事的書來說算是非常出色。劇情上轉折的很漂亮,這之中可能有著作者本業是畫漫畫的影響,對於觀眾的情緒掌控上非常細膩、不拖泥帶水。不過,就劇情的複雜度來講還不夠吸引我。但考量到這本書預設的客群我覺得也就算了,稱不上缺點。總之,這本書雖然有點厚,不過喜歡奇幻世界觀配上童話劇情的話還是蠻推薦的。圓神出版社的翻譯以及設計都很到位,值得買一本收藏。

  題外話:有些書真的會讓我有點尷尬,知道是好書,看完也覺得不錯,可是怎麼說呢......就是不對我胃口。像是這本《夢書之城》,《追風箏的孩子》也是,同作者的《遠山的回音》、《燦爛千陽》整個讓我不知道要不要買,感覺不會是雷,甚至不意外該是本上乘的佳作,可是不對胃口......

  結果《遠山的回音》、《燦爛千陽》我都買了......《夢書之城》居然出續集了,看來也是迴避不了的坑了,還是先把手邊過年買的看完再考慮買新的吧。

陣學師‧亞米帝斯學院

  簡短講講就好,這部是他在寫時光之輪快壓死線的時候轉換心情寫的啊......

  雖然背景設定上我覺得講的不夠多,不過我想是因為我是設定控的關係,劇情推進相關的設定都有交代,做為可能的系列作第一本或是就斷在這裡都還算可以接受。這部我個人覺得的硬傷是,劇情走向跟伊嵐翠十分類似,雖然我覺得流暢度這部遠勝伊嵐翠。雖然我猜原因是因為伊嵐翠跟後續其他作品的譯者不一樣的關係。現在流行看翻譯書不順眼就偷戰譯者。

  不得不說,他真的很擅長寫貧弱主角配上強氣配角的劇情,迷霧之子、伊嵐翠、這部都是如此。(P.S. 這裡的強氣、貧弱指的可能設定上的強弱,不一定指的是個性上的強弱)相比之下,王者之路的寫法感覺還在摸索,感覺像在模仿冰與火之歌的那種多角度敘事法,但還不夠成熟,該寫出來的不夠清晰,不該寫出來的卻欲蓋彌彰。

  這點真的是不得不佩服馬汀大叔啊,有影劇相關經驗寫出來的東西相比山德森是細膩許多,雖然山德森的作品賣點本來就也不是細膩的劇情刻劃,而是大膽、跳脫的世界觀。

雅各的千秋之年


  經典之作,就各種角度來看都是,而相比於架構出這動人故事的作者大衛‧米契爾,更讓我驚豔的是譯者廖月娟小姐很出色地呈現了一個十分貼近劇情軸線的筆觸,夾雜著東西方迥異的文化風情的生動描繪,近乎無損地保留住了那一種揉合了兩種文化的獨特韻味。

  一人、一地、二十年,劇情聚焦於一名遠渡重洋來到日本闖蕩的荷蘭職員雅各上,由於日本當時的鎖國,即使是唯一允許通商的荷蘭人也只能被限縮在一個名叫出島的小地方上進行貿易,故事以雅各為中心書寫而成,巧妙的把雅各來到異鄉的情感需求與出島上、當時的日本發生的歷史交織起來,內外的對比、互補,出島就像一個氣孔,鎖國的日本藉由它與當時的西方世界進行著交流,它相對於世界的渺小與它映射出來巨大的文化交流的反差無疑是十分迷人的。

  這本書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點是,它的劇情看似固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空裡,但作者細膩地勾勒、串接,一個小人物、小地方、短時間的故事卻給了我一種史詩般壯闊的感覺,裡面好幾個劇情轉折的章節都讓我一讀再讀,捨不得繼續看完這個故事。

  如果你現在不知道要看什麼書,這本書絕對適合你花上幾個下午的時光細細品味。

  P.S. 如果你很怕被劇透、雷、捏的版友,請務必看完書再看南方朔的導讀。

明騎西行記


  如果要用一個詞描述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的話,我想那個詞會是意猶未盡。即使已經看完快半個月了,我還是對於書中劇情有著許多的想像。

  鄭和下西洋,跟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一樣,都是東西方的交流中重要的里程碑。但相對於地理大發現,我們的歷史課本並未提及太多細節,當然,我並不認為這本書對於那個時代的世界的資訊全然無誤,不過我想這本書做為一個引子讓人想去了解那段歷史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以外,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找尋靖難中消失的建文帝,故事就從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開始,主角宋慕就像蝴蝶效應中的那隻蝴蝶般,掀開了那掩蓋在歷史上的帷幕,虛構與真實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我想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歷史小說的原因吧,那種醍醐味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作者藍弋丰的筆法十分有趣,這點從我之前看他的《橡皮推翻了滿清》就是如此。(P.S. 不過好像是《明騎西行記》先出版。)他對於歷史的切入角度往往迥異於一般我們所學的歷史,再溶入了小說的想像元素,我看完之後其實還蠻期待主角宋慕在書中劇情結束的後日談,十五世紀的旅行家,十分的吸引人,不是嗎?

  最後,不免俗地還是要來說點我覺得這本書不夠好的地方,其一是劇情中參雜的元素太多,讓人有點抓不到主軸,比如宋慕的武術,個人覺得就是個尷尬的存在,缺了它劇情進展不下去,有它好像也不夠突出。像是鄭和、馬歡的對話我就非常喜歡,有種山雨欲來的陰謀預感。其二是角色的性格感覺很像NPC,缺少了那種就是因為這種性格劇情才會這樣走的感覺。

科學迎戰文化敵手 Face Up -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先簡略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書名:科學迎戰文化敵手 Face Up -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作者:Steven Weinberg - 1979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電弱理論)

  由於自己是物理系學生,所以其實我還蠻喜歡看些科普的書,加上最近希格斯粒子剛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就找到了這本書。作者溫伯格最著名的電弱理論也正是基本粒子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至於細節就不多談,這本書也不是以這個為主軸。事實上我當然也不會XD。

  這本書的範疇基本還是落在科普中,只是個人覺得讀起來並不是太好讀,書中內容是作者演講或是報章雜誌投稿的內容加以整理,以及他人的回應,有點對話的感覺。我覺得不太好讀的原因是因為作者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病,總是不經意就講得太深入......不過,也可能是我背景知識還不夠豐富,總之僅供參考。

  書的主軸其實是藉由作者對一些議題的想法來展開作者從事科學許久砥礪出來的哲學,也許用哲思、體悟等字眼會更好。從科學是否該是種博雅教育、科學發展至今的歷史轉折得到的省思,其中從伽利略以來科學跟宗教的衝突,到量子力學奠定,以及現今尋求突破的基本粒子、弦論等觸及今日科學邊界的挑戰。其中科學的發展代表的意涵並不僅僅是對未知的渴求,而是在架構一種讓燒死異端這種行徑消失的世界觀。

  而書的後三分之一,談到的是作者對孔恩的典範轉移、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神創論以及鳥托邦等主題的思考,作者的論述十分清晰,值得一讀。這裡不多談只是因為我自身對這幾個主題涉獵的並不多,也不夠深入。

  要我說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是作者對粒子物理的執著完全符合我對科學人的印象XD。畢竟試圖去說服政府投資在這種短期見不到好處的研究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大數據 Big Data

  嗯......這本書真的叫這個名字,中文跟英文都是。不得不承認我原本因為這個名字不想買它,感覺就很雷XD。不過,簡略翻過之後還是買了,看完之後評價算是中等偏上。

  整本書的主軸圍繞著所謂的「巨量資料」,顧名思義就是非常大量的資料,內容主要就是以實例來講述我們如何以跟以往不同的思維跟方式來運用巨量資料。其中的例子,我看Google跟Amazon就佔了一半吧XD比較多人知道且運用巨量資料的例子大概是reCAPTCHA了,把驗證碼跟古籍數位化連接起來,整個就是很有創意跟遠見的想法。

  而所謂處理巨量資料的思維講穿了也就兩點:
1. 樣本即為主體 → 克服了過去資料收集不易的統計盲點。
2. 相關性 >> 因果關係 → 能解決問題勝過費時費力找到原因。

  這並不是說因果關係得被捨棄,而是在巨量資料的前提下,找出相關性遠比找出因果關係來的有效率。

  最後引用書中一段話作結:

「雖然因果關係常常難以判定,甚至可能造成誤導,但人們一向習慣試著找出各種事物的原因。但在巨量資料的世界中,我們不一定要堅守著因果關係;相反的,是要從資料中找出事物的模式,以及彼此的相關性,再從中取得創新而寶貴的見解。從事物彼此的相關性當中,我們可能無法了解某件事『為何如此』,但卻能知道事情『正是如此』。」

千古大變局 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一個關鍵人物


  這本書是從老爸書架上翻到的,看標題覺得蠻有趣就拿來看了,結果欲罷不能XD。稍微查了一下才發現,之前在書店看到的《權謀至尊司馬懿》也是遠流出的叢書之一。這種有整合過的歷史書看起來真的說不出的暢快~ 不多說,進入心得內文。

  不得不先提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曾紀鑫,應該是大陸人,不過遣辭用句上倒是蠻少不通順或是奇妙字詞用法;行文上也是很有條理,閱讀起來蠻能引人興趣的。

  副標題中的十一人大致可分屬幾個段落來看,不過事實上他們的人生卻是互相牽扯在一起,可以說這十一人的的確確主宰著近代中國(清末民初)的歷史走向。

  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開始,因緣際會造就了曾國藩的漢軍主政;以曾國藩為始的,漢臣挾新軍各為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李鴻章、張之洞,毀譽參半的人生,卻是不易評價。

  而有識之士引介西方知識以圖自強,莫過於嚴復,時代的潮流逐漸轉變。康梁師生的分分合合,最後也以各自的方式對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但跟這些人不一樣的是,慈禧始終掌握著權力,他們為了實現心中抱負,都得仰仗著她--清末,實際掌握大權的西太后,慈禧。

  封建王朝倒下的最後一根稻草,袁世凱,並如大家想像的惡行惡狀,人始終還是有著其時代的侷限性,帝制之復辟實屬無奈之舉。

  到底是革命成就了孫中山還是孫中山成就了革命,這個問題並不能一言而決,清朝覆滅在即時的反動勢力貌合神離程度遠超你我想像,但卻誰也無法單獨成事,只能在相互共謀中尋求前行之道。

  一顆子彈,擊碎了革命人士的民主大夢,中國這古老的專制土壤中艱難冒出的民主生命,或許就在殺死宋教仁的那一顆子彈中再度枯萎,時也命也。

  這本書算是顛覆了我蠻多從以前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模糊且不耐考究的歷史,這個時代的名人們,不是被刻意矮化就是誇張的神格化,回歸現實來看,他們也只是跟時代相互拉扯的凡人罷了。他們引領了時代,時代也雕塑著他們。總而言之,蠻值得一看的,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不容錯過:D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先從標題來說好了,惡趣味的點是副標題才是這本書的主軸,主標題「靈魂有多重?」其實是第一章標題XD但不得不說,這個行銷手法(?)對我而言蠻受用的,整個對這本書很有興趣。

  整體而言,這本書算是簡化版的科學史,從引爆科學革命的伽利略、牛頓,談到自稱化學家其實骨子裡根本就是煉金術士的波以耳,中間穿插著製作避雷針的富蘭克林跟用電對青蛙做實驗的伽伐尼,然後是生機論與機械論的論戰,最後談到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差異性。

  這本書讀起來算是非常通順,基本符合我對天下文化出版的科普書的期待,內容上也十分淺白有趣,而文中也暗藏著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科學家軼聞,作者在書末後記也談到他太太也以非科學界人士的角度看過這本書,所以不用太擔心看不懂或是枯燥乏味,以輕鬆的態度來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吧。

  P.S.以下是我有發現的錯字or不通順的狀況:

  P.35 不要發動汽車引「擎」,書上為「擊」。
  P.50、P.51 製「作」*3,書上為「做」。
  P.83 科學「始終」是牽涉到人的活動,書上為「到底」。
  P.86 「雨」傘,書上為「兩」。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Human: 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這本書的脈絡其實從中文書名就可以清楚了解,圍繞著「人類是否是特別的?」這個問題從三個方向去探討:大腦的運作方式、演化形成的差異、人類對此的作為。
  
  前半部分大概是這本書最生硬、對此領域陌生的人最不友善的一部分了,談了很多大腦運作方式的細節,個人是沒有深究,大略看過而已(因為看不太懂XD)。比較有趣的部份我覺得是對於人類近親靈長類的一些實驗測試結果,很多人類幼兒就做得到的事情,成年猩猩或猴子等卻只有少部分能做到,而能力還會逐年退化。

  再來談到語言,進而進入到人類的社交能力的起源,事實上隱含著演化的規律,接著討論的是人類的內心是否有著一定的道德模組,不然為何我們如此特別?只有人類擁有心智能力嗎?還是說,每種生物都有著各自的心智能力?我們只是不斷把所有生物都擬人化,試圖去解釋所有事情?

  最後作者討論的是關於人類試圖掌控演化的技術及道德難題,基因改造、試管嬰兒、基因治療、腦機介面、人工智慧。裡面討論到人腦與電腦各自的優勢所在,以及關於人工智慧的設計是否要依據我們對人類大腦的了解。讓我想到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基地》系列最後的留給主角的難題。

  平心而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並不算好讀,即使內容大部份都是研究的整理及推論,不過,這本書畢竟還是算科普類,並不會非常生硬,段落與段落間也並不乏幽默。個人覺得值得一看,會對於自己的腦袋有更深刻的了解,這也未必會是件壞事。

   就以書末後記作者弟弟的一句話作結:

  「人類會坐在電腦前試圖找到生命的意義,而動物會活出牠們的生命。問題是:誰比較好?人類還是動物?」

神的演化 (Evolution of God)

  
  其實從蠻早以前就很想花點時間稍微了解三大亞伯拉罕系一神教的相關資訊,不過看完這本我必須說,這本並不太適合對三大教幾乎完全陌生的人看,當然如果只是當成有點硬的歷史書來看就沒有這個問題。但如果要審慎思考檢視這本書的論述的話,可能還是先補足三大教的相關資訊會更好,比較不會被此書的論調完全拉著走的狀況。

  這本書封皮的紙質個人並不是很滿意,不是很耐久,放一陣子看起來就很舊了。內文的紙質倒是完全可以接受,就一般的紙質,不會太容易磨破。 (看書習慣不太好orz 喜歡凹書、思考時不自覺會摩擦書頁)  翻譯上大致還算可以接受,不過我對三大教的資訊攝取不算太足夠,幾乎都是邊看邊查的狀況,所以這邊就不多著墨。 (不過在書末的附錄中的一個備註的翻譯中居然出現「那啥?」有點傻眼......)

  此書的內容如果要真的講起來真的不是個可以輕鬆閱讀的主題,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說法的話,那就是運用賽局理論解釋人類歷史上的宗教發展,當然近現代的部分還是以三大亞伯拉罕一神教的發展為主。從遠古部族的泛靈信仰、薩滿慢慢發展成多神崇拜,再走向一神崇拜,最後蛻變到一神教。每一個階段的轉折作者都試著用賽局理論解釋其發展方向的緣由,而且作者在遇到不利自己論述的的證據資料時並沒有忽視,而是主動提及,所以這本書的侷限性不大,值得多方查找資訊後再讀一次,也許論述會更清晰。

  而這本書的後半段,更是令人驚艷運用了賽局理論的雙贏思考,試圖給出一個舒緩西方世界跟伊斯蘭世界抑或是宗教世界跟非宗教世界的雙贏模式。不論其可行性,這種嘗試的討論十分的有趣,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