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Skyrim MOD 心得 (下)

    2014/11/2 更新,以紅字標註新MOD。

    最近用MO裝MOD的時候發現有時候會只裝到esp而沒有裝到mesh的部分,就會出現透明裝備,解法是手動解壓縮再丟進MO裡面MOD資料夾裡。

  這篇會簡單的介紹我這一輪所使用的MOD,至於會不會出問題,我只能說在我玩完之前我也不知道,目前玩起來沒特別的狀況,如果有什麼異常我也會補充在這系列中。

1.非官方補丁:
  Unofficial Skyrim Patch
  Unofficial Dawnguard Patch
  Unofficial Hearthfire Patch
  Unofficial Dragonborn Patch
  Unofficial High Resolution Patch

  原則上我還是建議裝這幾個MOD,Skyrim原版中的bug實在多到數不清,裝了能夠有效改善大部分原版的bug,當然,補丁類的MOD往往產生新的bug,所以在遊戲中運用控制台(console)解決問題的能力依然是必需的。

2.增強遊戲性:
3.美化:
   剩下都是UNP相關的服裝了,就不詳細介紹。自己點進去看圖比較快。




Skyrim MOD 心得 (中)


  想想有些裝MOD的必要程式還是要介紹一下,於是就下一篇再介紹這一輪所使用的MOD吧。

1.Skyrim Script Extender (SKSE) :

  腳本擴張器,基本上有在玩MOD都一定會裝這個,這個東西比較特別,並不是用MO安裝,而是直接丟到Skyrim的根目錄去,然後在MO中選擇用這個開啟Skyrim。

  以下三個跟SKSE的插件(Plugins)由於必須放在SKSE的Plugins資料夾內就在這邊一次介紹。

 ShowRaceMenu Precache Killer:防止捏臉的時候跳出用的。

 Skyrim -Community- Uncapper:調整經驗曲線跟等級上限用的。

 SCRH WindowMode Mod:原版的視窗化很容易跳出,於是要用這個。當然你不是用視窗化玩遊戲就不用裝。

2.Skyrim Performance Monitor:單獨安裝,只是個監控電腦資源使用的小工具而已。

3.LOOT

  功能是幫你排序MOD,因為MOD的載入順序若是錯了,就會很多問題。單獨安裝,但是使用時必須透過MO開啟,不然會讀不到MO裝的MOD。

4.TES5Edit

  安裝與使用同LOOT,功能上LOOT處理不同MOD間的相容性,TES5Edit則是較偏重處理單一MOD內建的問題。

5.Fores New Idles in Skyrim - FNIS

 請把它當成MOD安裝,可是請把MO中安裝好的FNIS資料夾內的GenerateFNISforUsers.exe用MO開啟來作使用,它的功能是整合所有你安裝過的動作MOD,避免你的人物獵奇或是遊戲跳出。

  YA! 大致講完了,下一篇就可以來介紹MOD了。

Skyrim MOD 心得 (上)


  

  先上個人權指數(?),感覺下一個200小時不遠啦......這輪已經是第三輪了,這次採用UNP身型當作MOD的主軸;至於第二輪的CBBE身型的MOD清單有空在列吧,畢竟那輪玩到最後的存檔其實有點問題,年少無知一邊玩一邊裝新的MOD;第一輪沒什麼特別的,反正就是用巴哈上古板的大學漢化,不過我當初用的是5.1c版,還是有些翻譯不太統一的問題,現在的版本可能好點吧。

  開始玩MOD你就會自己乖乖用英文版了。

  這篇文章雖然只是做個備忘錄,不過我有想到的一些玩MOD的技巧也會順便列上去,畢竟我第二輪到現在其時隔了有點久,我也大概花了兩天才找回當初裝MOD的一些方法或是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

  首先,要開始玩MOD我的建議是,請先把原版Skyrim完整的玩完一次,看到一堆玩家裝了MOD結果就從來沒離開過Whiterun實在是很感慨啊。B社雖然號稱BUG社,可是做的遊戲劇情還是非常有水準的,所以還是建議先好好體驗一下原版的Skyrim再加入MOD的世界。

    體驗完原版Skyrim之後,要踏入MOD世界前請先確認你的Skyrim的版本是最新的,原則上用Steam更新的應該就沒問題。唯一要注意的一點是請在Steam的設定中將Skyrim的預設語言調整成英文,就算你要用漢化MOD也一樣。這是因為Steam版的Skyrim如果預設語言是繁體中文的話,版本並不是最新版。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是很清楚。

  再來先介紹幾個比較大的MOD集散地:Skyrim NexusDragonpornLoverslab,Skyrim Nexus算是最主要的,也是我最常找MOD的地方;Dragonporn是日系美化集中,有些在Skyrim Nexus也有登錄;Loverslab有最大量的紳士MOD,諸如乳搖、臀搖、sex等MOD在那邊都可以找得到,我是玩過幾次就沒很大興趣,那種MOD的缺陷還是很大,變成要玩那些MOD不太能繼續進行原版遊戲,很容易出現問題。

    終於要開始講跟MOD比較切身相關的事情了:

1.除非你天生神力,不然個人不建議使用Skyrim Nexus預設的MOD管理器Nexus MOD Manager(NMM),而建議使用   同樣在Skyrim Nexus上可以找到的Mod Organizer(MO),至於這玩意怎麼使用,巴哈這篇教學應該足夠解決絕大多   數的狀況了,其中也解釋了為何不建議使用NMM的理由。

2.除非你立志做個MOD高端玩家,不然我也不建議使用Wrye Bash(WB)做你的MOD管理器,還是建議使用上述的     Mod Organizer,至於WB的教學在這理,不過我資質駑鈍就沒辦法提供支援了。

3.如果你電腦不夠力,請不要裝太多MOD,特別是那種修改很大的MOD或是高畫質MOD。

2014/08/08

WhiteAlbum2 全線通關!


  會開始跑這款都是因為水麥從它動畫化之後就一直講的關係,結果到我都整個遊戲跑完了,他還是只跑了一半就放置,現在都流行自己沒看過沒玩過就在推坑的嗎......

  整體而言,這部的高評價不是偶然,從劇情鋪陳、角色人設、背景音樂等等的安排都十分出色,而且有一點值得拿出來講的是,這部的H-Scene的穿插對於劇情並不是脫離於劇情之外的情節,而是像畫龍點睛般的鑲嵌於主線劇情之上,不過這點可能還是要玩過之後才比較能夠體會就是了。

  以下就各線簡短說點感想,人物介紹等一些背景知識就不多提了:

1.IC篇主要就是把春希、雪菜、和紗三人的關係做一個說明。有趣的是,隨著劇情進展,到了CC篇,就會能夠看到前面周目看不到的視角的劇情,也因為如此,最好是照著官方建議的攻略順序來進行,對於整個故事的發展會比較有概念。

2.CC篇中,小春、麻理、千晶介入了在和紗離開過後的春希與雪菜,基本上只要不是選擇雪菜,都是在虐菜,只是程度差別。
  
  以人設來說,個人最喜歡麻理,再來是小春,千晶的人設實在是沒有什麼興趣;

  劇情上來說,小春線的過程最虐,不只虐菜,小春也被虐的亂七八糟,不過結尾很甜。而麻理線最有趣,年長的大姊姊上司徹底變成懷春少女的轉變超讚,但講到虐菜,這條線在CC篇我覺得最虐,雪菜連敵人都沒看過就被擊沉了。最後是千晶線,千晶線分為NE和TE,雖然感覺得出劇本想刻劃出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但是玩完的感想是,這個角色事實上的重要性跟武也、依緒並沒有太大差別,就是個功能性的角色。

  CC篇若是選擇雪菜的話,劇情上就是十分王道的救贖戲碼,不過,這部會被稱為胃痛相簿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來自世界的惡意總是會突然降臨.......

3.Coda篇再度回歸和紗、雪菜、春希的三角關係,而整個遊戲的精華也集中於此,IC、CC篇中由不同視角呈現的劇情在這裡終於走到了分岔口,隨著春希的選擇而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

  Coda篇中三個結局,和紗TE、和紗NE、雪菜TE,其中和紗NE我雖然很不喜歡,不過以劇本安排來說,這條線的H-Scene穿插得十分漂亮,春希、和紗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墮落試圖逃避心中的苛責,而最後不意外的,還是由和紗做出決定,讓三人的關係收在此處 (註1)。

  和紗TE跟雪菜TE其實很像,都是建立在彼此認知到必須作出抉擇改變現況的情形下的產物,差別只是兩人與三人,相同之處則是,兩條線都很不真實,悽慘的很不真實與美好的很不真實。

  嘛,隨便打打也講了一堆廢話,比較細節的感想噗浪上都講完了,這邊就很懶得複製貼上。


註1:PS3版對於和紗NE有後日談,不過因為加上那段之後,感覺整個不一樣了,所以就不多提。


2014/05/03

交大科法所服貿系列講座 隨筆紀錄


  基本上只是把噗浪稍微整理成一篇網誌,免得以後找不到而已。


  
  第一個講者是陳在方老師,他的專長是國際貿易法,他主要提到的思考點有兩點:

1. 不論是根據中經院做的報告還是現行法規的規範而言,就事實上簽訂服貿對於現在台灣經濟的影響是不大的,所謂現行法規規範指的是服貿中很多我們對中國開放的產業,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經藉由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空白授權給行政機關開放了,所以簽不簽服貿其實影響不大,但是對於這件事他認為之前的開放其實是讓服貿的談判少了一部份的籌碼可供使用。

  蠻讓我驚訝的點是,居然可以在這種主辦單位標榜政治性格很低的座談中聽到「空白授權」這個詞,不過他其實有大略解釋一下。

2. 他對於整個運動所擔憂的中國因素其實相對樂觀,他覺得該做的事情是降低台灣對於中國的貿易依存度,而且對中國的影響力加以管控,使其不至於變成實質的控制力,而就他的認識,我國政府是有這個能力去做這件事的。

  這邊我本來想問的問題是:「要降低對中國貿易依存度是正解,但中國勢力對於台灣前進世界的壓迫是否存在?若存在,國家是否有什麼法律方式可以處理?」畢竟將層次放在個人而言,當然是要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但若把層次拉高是否還是這麼單純,這是我想知道的。


  第二位講者是蘇彥圖老師,他的專長是國會法,他講了不少東西,分述如下:

1. 他一剛開始提到其實並不是服貿,而是性質與它類似,但是若簽訂影響可能更為深遠的TPP,而且事實上若服貿是黑箱,那TPP根本是黑洞等級的黑箱,不過他也指出已經有多國國會議員聯合發表公開信對於TPP的黑箱表達不滿的事實。

2. 他跟陳在方老師一樣提到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對於行政機關的授權很可能太多草率且缺乏管控,而國會對於條例授權給行政機關之後能夠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這裡我想他指的是少數黨、在野黨的國會議員啦,說實在今天講者講話真的很保守,大陸/兩岸/中國、少數黨/在野黨/民進黨,蠻有趣的觀察。

3. 他簡略地對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困境做了點說明,對於抽象文本的不同解讀是爭議的起始,而他提出的解方是回歸到憲法基本原則、憲政核心價值去討論,而不要拘泥於既有的文本模糊不清的爭論上。

4. 他講到美國國會的TPA法案以及其變革,然後以這個為引言,談到我們對於權力分立的想像很可能需要做出改變,在國際化的社會中,任何一個單一國家的內政跟外交的界線正在逐步模糊當中,而我們對於憲政民主國家的想像也正在進行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現在發生的許多事情很可能只是一種為了償還過去民主赤字所必然的結果。


  第三位講者是蕭美琴立法委員,基本上她就是很有條理、很深入地剖(ㄅㄠˋ)析(ㄩㄢˋ)了在立法院中少數黨、在野黨的困境,也蠻清楚地解釋了程序委員會、朝野協商兩個分別被兩黨詬病的立法院議事機制。

  說真的,不講真的不知道在程序委員會被擋下來的法案真的多到爆......而有關朝野協商的機制說實在它不是個足夠公開透明的議事機制,但是它是目前對於少數黨團意見唯一的保護機制,聽起來她也是很無奈。

  對於60%民意對上40%民意的狀況,能夠以一種贏者全拿的方式藉由表決為所欲為嗎?這是我一邊聽她講一邊在想的問題。


  第四位講者是王立達老師,也是我的行政法的老師,我個人認為他是整場座談裡面飛最低的一位講者了,除了蕭委員外其他講者跟他比起來可能都有打高空之嫌了。

  他的主要論點其實是,事實上我們並不可能完全地阻擋中國影響力進入台灣,所以該問的問題是:對於中國因素,我們該設下怎樣的門檻,增加多少對於他們影響我們的困難度是合理且不會使我國產業受到不必要衝擊?

  他講到幾點我覺得蠻重要的,針對全球化,不只是面對中國,在整個對外經貿談判上,是否能夠擺脫既有的框架,不僅僅將貿易利益,也將貿易利益以外之利益,如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等利益納入對外談判之框架,以及政府是否能對於產業界做出整合,讓對外談判是以一個直接由產業界做Background的方式去進行。


  最後,是主持人林志潔老師,這跟我前面附的圖不一樣,為什麼不要問我,原主持人後來有出現,可能是突然有事情吧。她簡短扼要做了個開場白,以她個人十年前後去香港的感受作為引子,也指出中國對香港的讓利不可謂不大,可是為何會有今日香港?

  中間她擔當的是在每位講者說完後進行小結的職責,雖然部分重點跟我抓得不太一樣,不過她講起話來真的算是非常有條理,這點四位座談的主講者可能都不如她。

  最後,她進行總結時,怒炮了兩次傳統法學院啊www

「我對於某些傳統法學院對於這次的事情只會說NO!感到非常不滿,身為一個法律人,不能只說NO!,該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某些傳統法學院老是把國際競爭力掛在嘴邊,可是自己辦的研討會大半都是跟中國合辦,這叫什麼國際競爭力,我們交大科法所不會這麼做。」


  講座結尾的Q&A,學生問了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個人覺得離題且他沒想清楚要問什麼就舉手了,還要主持人幫忙釐清問題,就不多提了。

  第一個問題是問自經區,蕭委員對於自經區的說明我個人覺得太泛泛而談,停留在對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概念、初衷上,也只是空泛地批評現在仍在立院內地自經區條例是炒地皮條例。然後說她們現在的做法是拖時間,我當下的感想是:所以拖到最後它就會自己變成不是炒地皮條例嗎......

2014/04/28

4/28 死刑存廢


  先簡明扼要地講我的立場好了。我支持廢除死刑,但若是社會共識傾向保留死刑,那我的底線是死刑的意義僅能是為了讓犯人為了他犯下的罪刑贖罪、付出應付的代價,而不可以是當權者鞏固其權力的一種工具。

  在這個議題上,我支持把成本當作考量的因素之一,但是我覺得對這個議題的價值判斷中有比金錢利益更高的人權價值存在,因此,對我來說,成本只能是人權價值的基準無法解決問題時,作為一種最後手段上的考量因素而已。

  對於刑罰的存在價值,我認為核心仍是讓犯人付出代價,並且在可以期待的狀況下讓他悔悟,但對於代價的想法我沒有太多特別的想像,可能還是會回歸到現存除了死刑以外的刑罰。而之所以支持廢除死刑的主因仍是因為其不同其他現存刑罰的不可逆轉性,若是遇到誤判、冤獄等狀況,使用的不是死刑的話,金錢加上良好的配套相比於死刑會是風險更低的選擇。

  至於比較實際的報復心理的想法,我覺得要沒有一點報復的念頭、想法是很難的事情,至少不會是事情發生十年間、二十年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算時間過去可能也要犯人做了一些事才能夠放下,所以我能夠體會因為這個理由而支持死刑的人的想法。不過,若是我遇到這種事,我不覺得死刑能夠消除那個念頭,或許能獲得一時的解脫但仍只是短暫的救贖,基於這種想法加上讓司法能夠有補救錯誤的空間的理由,我支持廢除死刑。

  最後,就講點可能很多人已經知道的一個統計好了,在台灣有相當比例的人不相信台灣的司法公正性,可是支持死刑的比例也接近前述比例,不得不說是件弔詭的事情。只能說直觀的想法常常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能夠多一層對於自己為什麼有這種想法的思考或許是一件更應該被教育的事情呢。

2014/03/29

3/29 立場、標籤、價值判斷


  想寫這篇文的動機有兩個,一個較遠,一個較近,遠的是從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以來,在每個切割開的議題中都會碰上的一個難題;近的是昨晚第一次跟兩個好友很直接地闡述自己對於部分議題以及關心議題中所開啟的思索。所幸好友仍是好友,聊得深入、直白、尖峰相對,終究還是盡量能在思緒的砥礪中取得共識,相互交換彼此的資訊、認知,此樂趣真應當浮一大白!

  這篇文的標題是「立場、標籤、價值判斷」,但其實第三項價值判斷已然蘊含了前兩項在內,不論立場、標籤,都是種分類,對於自身、他人的分類。而這種分類往往不是單純為了方便的分類,而是帶著價值判斷的分類。當然,這種分類本身就是種歧視,只是說要探討的問題是:「做這個分類的人是否為權力者?又不論有無權力的人,分類是否壓迫到他人的權利?」後者有時會被忽略卻仍然要點出來的原因是,不是非權力者就不需考量到自身有壓迫他人權利的可能。

  在面對社會議題上,我曾經覺得有辦法作為一張白紙去吸收、消化資訊,但事實上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社會,就算沒有花時間心力去了解,也不可迴避地被動接受了很多想法、資訊,而這些東西中隱含的價值判斷在真的實際去了解議題的時候往往是不被感知,但卻隱隱拉扯著原始對於議題的想法,而這或許是身為一個媒體世代、社群世代所不可避免的問題之一。

  而在對於議題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認知後,不可避免會有較為鮮明的立場,有立場不是壞事,「既定立場」更是經常被用作轉移焦點的語詞使用。有立場後會面對的問題是:「為了維護自身對於立場的堅持,而無法做出修正」。緊跟著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應該堅持自身立場不進行價值基準迥異導致的無意義討論,又什麼時候該接受自身智識、認知的不足修正自身立場中可能的錯謬」。

  而在討論中,彼此的陳述裡必然會使用到自身習慣的標籤去定義他人,然而經常會遇到的歧異卻是對於同一個做為標籤的語詞的定義並不相同,更深層的價值判斷自不用說。然而,我不認為應該因此迴避討論、厭惡對立,持續且深入的對話才會是最有效的方法,它可能很沒效率、可能付出很大代價,但總比各自站著自身立場而不願溝通要好上太多。有時候,我們欠缺的不是選擇一個好答案的能力,而是我們對於答案的想像力還不夠。這也正是選擇題最大的侷限性。

P.S. 我並不認為人有關心社會的義務,我只認為人有找到自身存在意義好好活著的義務。

2014/03/01

艾比斯之夢

  這本算是一時失心瘋為了湊折扣就從書展帶回來的,看完之後意外的還不錯,至少就我相比奇幻並不多的科幻涉獵來說。這本的劇情安排很類似《海伯利昂》,藉由數個故事串聯起來,只是《海伯利昂》是很多人分別講自己的故事,而《艾比斯之夢》是由艾比斯,一個機器人,更精確一點的話,一個人工智慧(AI),為了一些目的而講述七個有真有假的故事給一個人類聽。

  整本書的劇情架構很有艾西莫夫的味道,只是寫作的手法上是採用串聯七個短篇故事的方式來鋪開書中的世界。會說很有艾西莫夫的味道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所聚焦的重點跟《基地》系列意外的相似,同樣是根基於機器人以自身特長的邏輯運算去想方設法保護人類,但人類囿於自身缺陷而無法理解,而故事就是由此展開。

  書中七個短篇故事,分別探討了也許在未來人類與AI互動可能遇到的問題,看似是把問題丟給書中的人類主角,實際上對於讀者來說,也是很值得去思索的。這本書讀起來並不會艱澀不好讀,讀起來非常順暢,跟一般科幻給人的印象十分不同,劇情主軸上也十分單純,就只是要說故事而已,沒有爾虞我詐、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就只是簡單的串聯故事。

  能夠在書中看到什麼因而去思考一些事情很好,沒有看到什麼只把這本書當成輕鬆的課外讀物也是非常不錯。

2014/02/24

2/24 失語


  總覺得有點把這邊當成日記的意味了,有事沒事就想寫一下,但感覺定位跟噗浪的即時性又有些不同。噗浪比較想突然想講什麼,有點情緒想抒發,無傷大雅地自言自語;這邊就比較是被什麼事物觸動之後沉澱一陣子之後才會靜下心坐下來好好理清思路寫點什麼。

  「欸你有想過你之後有什麼是你不想做的職業嗎?」某室友這麼問。

  「嗯......我覺得我不適合業務吧。雖然有人要花錢雇我做業務我也是不會排斥啦。」

  上課前的閒聊似乎又讓對於未來的思考又深入了一些,但還是沒有個清晰的想法,還是一直以來的走一步看一步呢。是該花點時間好好的搞份簡歷出來,至少這種固定的內容得友才行,中英文都要。

  這學期又修了科法所的課,坦白講修科法所的課、會計學都只是一時興起,真的問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學這個,我還真的沒想過。而我自己覺得自己修課也不算特別認真,頂多就是比電物自己主修認真一點,畢竟也讀了電物要四年畢業了,早認清自己大概不是那塊料。

  看了篇文章說,男人會從各種地方去尋找自信,我怎麼覺得我好像找不到(嘆

  課業也念的不上不下,社團怕生也完全空白,要論耍廢我四年看的動漫畫玩的遊戲也不算多,更別提投入心力變成大師(笑)。感情也.....就這樣。

  總覺得心裡有種邊緣感,不知道能做什麼的無力感。

  算了,講點別的,老弟考了個尷尬的學測分數,二類分布想填一類,結果現在要指考。我對於指考的世界真的完全不了解,一類也說不上了解,要說有也是二類藐視一類的天性(?)。只能說自求多福吧,老弟,有時候選系真的比選校要好,台灣的大學生有的資源真的很多,前提你要會用,也因此在一個自己喜歡的系遠比一個好聽的學校名字要好很多。當然,你有自信想再拚一次,我也沒什麼好理由阻止你,加油吧!

2014/02/22

2/22 迷惘


  不管出門還是在家都不知道要幹嘛,於是來發廢文(喂)。

  從大四上學期開始就是超級頹廢啊,玩了Skyrim、POE,現在在玩PAD、3DS。整個就是逃避的心態,要畢業了,馬上就要面對當兵、就業的問題。當兵問題不大,反正去抽替代役,抽不到就摸摸鼻子去當常備役;就業整個就是一片茫然,要找工作首先得有份履歷,然後就尷尬了,整個不知道能寫什麼,截至大四為止的人生說實在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精力可言,論興趣也只有在附中的時候半調子的玩過天文社,但也僅會架簡單的望遠鏡,認星星之類的專業完全不行啊。一直以來保持著的愛好也就是穩定地閱讀,但也是最近才開始偶爾寫點什麼心得,人生就是一片空白啊。

  唉,越想越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晃啊晃就過去了。學業馬馬虎虎姑且是能順利畢業,但也沒有要往上精進自己能力的慾望,估摸著會止步於此,一個應該是不會丟物理系臉的大學畢業生吧;社團上了大學之後老樣子完全沒半點慾望去一個陌生的環境,當初會加入附天也只是因為好友拉著去就去了,在裡面兩年多,我也只跟上下三屆算認識,熟悉的人還是不多。

  只能說自己從以前就知道自己算是怕生的人,我不是很喜歡自己去嘗試新事物,換個講法就是舒適圈很小也不常踏出來,我連玩新遊戲都會有種抗拒感,得花上不少時間去克服,雖然克服之後很難改變大概算是優點吧。

  這篇也只是murmur一下,接下來要開始有時間就寫履歷、頻繁參加就業博覽會之類的場合了啊,又要很努力地表現得好像我這個人很積極正向一樣,幹。

2014/02/17

2/17 思索、掙扎、紀錄


  掙扎了好久才終於開始動筆寫這篇,想寫的東西很多啊,覺得要花點時間把現在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想法記錄下來,過一段日子再回來看,也許就會變成那個時候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泉源吧。

  前一陣子抱著半是逃避現實半是想多了解的心態開始接觸很多不刻意接觸就碰不到卻很重要的社會議題,從核能、多元成家到死刑存廢、統獨等等,儘管看了很多文章,也想了不少,卻還是覺得徬徨無法定調自己對於這些議題的立場、態度,就像是大四要畢業了何去何從一樣(笑)。

  先簡述一下,目前對於這些議題我自認立場落在光譜的哪裡好了。

1.核能:相對擁核,我受不了理工盲。
2.多元成家:就算以一個討厭同性戀的立場,我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3.死刑存廢:罪犯是社會共業,我不覺得死刑能解決問題,但我支持繼續執行直到廢除。
4.統獨:我得承認我認為在中華文化的統治技術下統一是種必然,只是能拖多久的問題。

  接下來就前兩個稍微講一下我的想法,後兩個我自認所知並不足夠我侃侃而談。

  對於核能,身為一個理工人,我既是感到驕傲也感到不安,我從來就承認核能不會是一個安全無虞的能源,但我們有其他選擇嗎?我很懷疑。或許再生能源是很好的方向,不過技術上它就是有著嚴重的缺陷,像是不穩定、昂貴等。而反核團體一貫的造謠、矛盾的心態也是一個我很難去認同它們的理念的原因。

  對於風險的考量,我覺得必須從兩個角度來看,其一是風險跟獲益的對比,其二是風險能不能被降低、以及風險產生時的應變。因此,我在這件事的立場相對是傾向擁核,當然,我也支持反核的人繼續拿著放大鏡找出核安的問題,在福島事件我看到的是人禍遠勝於天災,如果反核的人能用正確的知識去指出問題,也是件好事。畢竟理念不合不代表不會互補,站在反方很可能會看到正方沒有看清之處。


  多元成家大概會是四個主題中我立場最確定的一個,因為說實話,這個主題我看的相關資料、文章僅次於核能,而且對這個主題決定立場需要的知識相對不深入、複雜,並不是輕視這個主題,只是這個主題反方能夠提出的爭點都相對薄弱,不足以用來反對它。

  BTW,其實我初步還沒有閱讀一些資料的時候的想法就是支持這件事,想法很單純,我討厭同性戀(我覺得大概跟同性戀是自然的一樣,我認為討厭同性戀也是自然的),某種程度上就跟蟑螂一樣討厭,而現在多元成家就好比蜜糖,該做的事情是把蜜糖丟出去,當同性戀能夠結婚,我就不信還會整天哭么。想法很機掰,可是我覺得這樣思考對於我內心的成見相對是容易接受的方式。

  結果不知不覺也打了不少,有點久沒在非課業的場合寫這麼多字了。算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寫下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吧,如果有什麼意見想提供給我也歡迎留言回應,雖然我無法保證我一定會回覆,我只保證我不會刪廣告以外的回應。

2014/02/12

夢書之城

  還不錯,雖然這類型的書不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以一本近似童話故事的書來說算是非常出色。劇情上轉折的很漂亮,這之中可能有著作者本業是畫漫畫的影響,對於觀眾的情緒掌控上非常細膩、不拖泥帶水。不過,就劇情的複雜度來講還不夠吸引我。但考量到這本書預設的客群我覺得也就算了,稱不上缺點。總之,這本書雖然有點厚,不過喜歡奇幻世界觀配上童話劇情的話還是蠻推薦的。圓神出版社的翻譯以及設計都很到位,值得買一本收藏。

  題外話:有些書真的會讓我有點尷尬,知道是好書,看完也覺得不錯,可是怎麼說呢......就是不對我胃口。像是這本《夢書之城》,《追風箏的孩子》也是,同作者的《遠山的回音》、《燦爛千陽》整個讓我不知道要不要買,感覺不會是雷,甚至不意外該是本上乘的佳作,可是不對胃口......

  結果《遠山的回音》、《燦爛千陽》我都買了......《夢書之城》居然出續集了,看來也是迴避不了的坑了,還是先把手邊過年買的看完再考慮買新的吧。

陣學師‧亞米帝斯學院

  簡短講講就好,這部是他在寫時光之輪快壓死線的時候轉換心情寫的啊......

  雖然背景設定上我覺得講的不夠多,不過我想是因為我是設定控的關係,劇情推進相關的設定都有交代,做為可能的系列作第一本或是就斷在這裡都還算可以接受。這部我個人覺得的硬傷是,劇情走向跟伊嵐翠十分類似,雖然我覺得流暢度這部遠勝伊嵐翠。雖然我猜原因是因為伊嵐翠跟後續其他作品的譯者不一樣的關係。現在流行看翻譯書不順眼就偷戰譯者。

  不得不說,他真的很擅長寫貧弱主角配上強氣配角的劇情,迷霧之子、伊嵐翠、這部都是如此。(P.S. 這裡的強氣、貧弱指的可能設定上的強弱,不一定指的是個性上的強弱)相比之下,王者之路的寫法感覺還在摸索,感覺像在模仿冰與火之歌的那種多角度敘事法,但還不夠成熟,該寫出來的不夠清晰,不該寫出來的卻欲蓋彌彰。

  這點真的是不得不佩服馬汀大叔啊,有影劇相關經驗寫出來的東西相比山德森是細膩許多,雖然山德森的作品賣點本來就也不是細膩的劇情刻劃,而是大膽、跳脫的世界觀。

雅各的千秋之年


  經典之作,就各種角度來看都是,而相比於架構出這動人故事的作者大衛‧米契爾,更讓我驚豔的是譯者廖月娟小姐很出色地呈現了一個十分貼近劇情軸線的筆觸,夾雜著東西方迥異的文化風情的生動描繪,近乎無損地保留住了那一種揉合了兩種文化的獨特韻味。

  一人、一地、二十年,劇情聚焦於一名遠渡重洋來到日本闖蕩的荷蘭職員雅各上,由於日本當時的鎖國,即使是唯一允許通商的荷蘭人也只能被限縮在一個名叫出島的小地方上進行貿易,故事以雅各為中心書寫而成,巧妙的把雅各來到異鄉的情感需求與出島上、當時的日本發生的歷史交織起來,內外的對比、互補,出島就像一個氣孔,鎖國的日本藉由它與當時的西方世界進行著交流,它相對於世界的渺小與它映射出來巨大的文化交流的反差無疑是十分迷人的。

  這本書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點是,它的劇情看似固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空裡,但作者細膩地勾勒、串接,一個小人物、小地方、短時間的故事卻給了我一種史詩般壯闊的感覺,裡面好幾個劇情轉折的章節都讓我一讀再讀,捨不得繼續看完這個故事。

  如果你現在不知道要看什麼書,這本書絕對適合你花上幾個下午的時光細細品味。

  P.S. 如果你很怕被劇透、雷、捏的版友,請務必看完書再看南方朔的導讀。

明騎西行記


  如果要用一個詞描述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的話,我想那個詞會是意猶未盡。即使已經看完快半個月了,我還是對於書中劇情有著許多的想像。

  鄭和下西洋,跟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一樣,都是東西方的交流中重要的里程碑。但相對於地理大發現,我們的歷史課本並未提及太多細節,當然,我並不認為這本書對於那個時代的世界的資訊全然無誤,不過我想這本書做為一個引子讓人想去了解那段歷史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以外,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找尋靖難中消失的建文帝,故事就從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開始,主角宋慕就像蝴蝶效應中的那隻蝴蝶般,掀開了那掩蓋在歷史上的帷幕,虛構與真實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我想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歷史小說的原因吧,那種醍醐味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作者藍弋丰的筆法十分有趣,這點從我之前看他的《橡皮推翻了滿清》就是如此。(P.S. 不過好像是《明騎西行記》先出版。)他對於歷史的切入角度往往迥異於一般我們所學的歷史,再溶入了小說的想像元素,我看完之後其實還蠻期待主角宋慕在書中劇情結束的後日談,十五世紀的旅行家,十分的吸引人,不是嗎?

  最後,不免俗地還是要來說點我覺得這本書不夠好的地方,其一是劇情中參雜的元素太多,讓人有點抓不到主軸,比如宋慕的武術,個人覺得就是個尷尬的存在,缺了它劇情進展不下去,有它好像也不夠突出。像是鄭和、馬歡的對話我就非常喜歡,有種山雨欲來的陰謀預感。其二是角色的性格感覺很像NPC,缺少了那種就是因為這種性格劇情才會這樣走的感覺。

科學迎戰文化敵手 Face Up -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先簡略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書名:科學迎戰文化敵手 Face Up -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作者:Steven Weinberg - 1979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電弱理論)

  由於自己是物理系學生,所以其實我還蠻喜歡看些科普的書,加上最近希格斯粒子剛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就找到了這本書。作者溫伯格最著名的電弱理論也正是基本粒子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至於細節就不多談,這本書也不是以這個為主軸。事實上我當然也不會XD。

  這本書的範疇基本還是落在科普中,只是個人覺得讀起來並不是太好讀,書中內容是作者演講或是報章雜誌投稿的內容加以整理,以及他人的回應,有點對話的感覺。我覺得不太好讀的原因是因為作者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病,總是不經意就講得太深入......不過,也可能是我背景知識還不夠豐富,總之僅供參考。

  書的主軸其實是藉由作者對一些議題的想法來展開作者從事科學許久砥礪出來的哲學,也許用哲思、體悟等字眼會更好。從科學是否該是種博雅教育、科學發展至今的歷史轉折得到的省思,其中從伽利略以來科學跟宗教的衝突,到量子力學奠定,以及現今尋求突破的基本粒子、弦論等觸及今日科學邊界的挑戰。其中科學的發展代表的意涵並不僅僅是對未知的渴求,而是在架構一種讓燒死異端這種行徑消失的世界觀。

  而書的後三分之一,談到的是作者對孔恩的典範轉移、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神創論以及鳥托邦等主題的思考,作者的論述十分清晰,值得一讀。這裡不多談只是因為我自身對這幾個主題涉獵的並不多,也不夠深入。

  要我說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是作者對粒子物理的執著完全符合我對科學人的印象XD。畢竟試圖去說服政府投資在這種短期見不到好處的研究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大數據 Big Data

  嗯......這本書真的叫這個名字,中文跟英文都是。不得不承認我原本因為這個名字不想買它,感覺就很雷XD。不過,簡略翻過之後還是買了,看完之後評價算是中等偏上。

  整本書的主軸圍繞著所謂的「巨量資料」,顧名思義就是非常大量的資料,內容主要就是以實例來講述我們如何以跟以往不同的思維跟方式來運用巨量資料。其中的例子,我看Google跟Amazon就佔了一半吧XD比較多人知道且運用巨量資料的例子大概是reCAPTCHA了,把驗證碼跟古籍數位化連接起來,整個就是很有創意跟遠見的想法。

  而所謂處理巨量資料的思維講穿了也就兩點:
1. 樣本即為主體 → 克服了過去資料收集不易的統計盲點。
2. 相關性 >> 因果關係 → 能解決問題勝過費時費力找到原因。

  這並不是說因果關係得被捨棄,而是在巨量資料的前提下,找出相關性遠比找出因果關係來的有效率。

  最後引用書中一段話作結:

「雖然因果關係常常難以判定,甚至可能造成誤導,但人們一向習慣試著找出各種事物的原因。但在巨量資料的世界中,我們不一定要堅守著因果關係;相反的,是要從資料中找出事物的模式,以及彼此的相關性,再從中取得創新而寶貴的見解。從事物彼此的相關性當中,我們可能無法了解某件事『為何如此』,但卻能知道事情『正是如此』。」

千古大變局 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一個關鍵人物


  這本書是從老爸書架上翻到的,看標題覺得蠻有趣就拿來看了,結果欲罷不能XD。稍微查了一下才發現,之前在書店看到的《權謀至尊司馬懿》也是遠流出的叢書之一。這種有整合過的歷史書看起來真的說不出的暢快~ 不多說,進入心得內文。

  不得不先提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曾紀鑫,應該是大陸人,不過遣辭用句上倒是蠻少不通順或是奇妙字詞用法;行文上也是很有條理,閱讀起來蠻能引人興趣的。

  副標題中的十一人大致可分屬幾個段落來看,不過事實上他們的人生卻是互相牽扯在一起,可以說這十一人的的確確主宰著近代中國(清末民初)的歷史走向。

  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開始,因緣際會造就了曾國藩的漢軍主政;以曾國藩為始的,漢臣挾新軍各為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李鴻章、張之洞,毀譽參半的人生,卻是不易評價。

  而有識之士引介西方知識以圖自強,莫過於嚴復,時代的潮流逐漸轉變。康梁師生的分分合合,最後也以各自的方式對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但跟這些人不一樣的是,慈禧始終掌握著權力,他們為了實現心中抱負,都得仰仗著她--清末,實際掌握大權的西太后,慈禧。

  封建王朝倒下的最後一根稻草,袁世凱,並如大家想像的惡行惡狀,人始終還是有著其時代的侷限性,帝制之復辟實屬無奈之舉。

  到底是革命成就了孫中山還是孫中山成就了革命,這個問題並不能一言而決,清朝覆滅在即時的反動勢力貌合神離程度遠超你我想像,但卻誰也無法單獨成事,只能在相互共謀中尋求前行之道。

  一顆子彈,擊碎了革命人士的民主大夢,中國這古老的專制土壤中艱難冒出的民主生命,或許就在殺死宋教仁的那一顆子彈中再度枯萎,時也命也。

  這本書算是顛覆了我蠻多從以前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模糊且不耐考究的歷史,這個時代的名人們,不是被刻意矮化就是誇張的神格化,回歸現實來看,他們也只是跟時代相互拉扯的凡人罷了。他們引領了時代,時代也雕塑著他們。總而言之,蠻值得一看的,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不容錯過:D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先從標題來說好了,惡趣味的點是副標題才是這本書的主軸,主標題「靈魂有多重?」其實是第一章標題XD但不得不說,這個行銷手法(?)對我而言蠻受用的,整個對這本書很有興趣。

  整體而言,這本書算是簡化版的科學史,從引爆科學革命的伽利略、牛頓,談到自稱化學家其實骨子裡根本就是煉金術士的波以耳,中間穿插著製作避雷針的富蘭克林跟用電對青蛙做實驗的伽伐尼,然後是生機論與機械論的論戰,最後談到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差異性。

  這本書讀起來算是非常通順,基本符合我對天下文化出版的科普書的期待,內容上也十分淺白有趣,而文中也暗藏著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科學家軼聞,作者在書末後記也談到他太太也以非科學界人士的角度看過這本書,所以不用太擔心看不懂或是枯燥乏味,以輕鬆的態度來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吧。

  P.S.以下是我有發現的錯字or不通順的狀況:

  P.35 不要發動汽車引「擎」,書上為「擊」。
  P.50、P.51 製「作」*3,書上為「做」。
  P.83 科學「始終」是牽涉到人的活動,書上為「到底」。
  P.86 「雨」傘,書上為「兩」。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Human: 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這本書的脈絡其實從中文書名就可以清楚了解,圍繞著「人類是否是特別的?」這個問題從三個方向去探討:大腦的運作方式、演化形成的差異、人類對此的作為。
  
  前半部分大概是這本書最生硬、對此領域陌生的人最不友善的一部分了,談了很多大腦運作方式的細節,個人是沒有深究,大略看過而已(因為看不太懂XD)。比較有趣的部份我覺得是對於人類近親靈長類的一些實驗測試結果,很多人類幼兒就做得到的事情,成年猩猩或猴子等卻只有少部分能做到,而能力還會逐年退化。

  再來談到語言,進而進入到人類的社交能力的起源,事實上隱含著演化的規律,接著討論的是人類的內心是否有著一定的道德模組,不然為何我們如此特別?只有人類擁有心智能力嗎?還是說,每種生物都有著各自的心智能力?我們只是不斷把所有生物都擬人化,試圖去解釋所有事情?

  最後作者討論的是關於人類試圖掌控演化的技術及道德難題,基因改造、試管嬰兒、基因治療、腦機介面、人工智慧。裡面討論到人腦與電腦各自的優勢所在,以及關於人工智慧的設計是否要依據我們對人類大腦的了解。讓我想到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基地》系列最後的留給主角的難題。

  平心而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並不算好讀,即使內容大部份都是研究的整理及推論,不過,這本書畢竟還是算科普類,並不會非常生硬,段落與段落間也並不乏幽默。個人覺得值得一看,會對於自己的腦袋有更深刻的了解,這也未必會是件壞事。

   就以書末後記作者弟弟的一句話作結:

  「人類會坐在電腦前試圖找到生命的意義,而動物會活出牠們的生命。問題是:誰比較好?人類還是動物?」

神的演化 (Evolution of God)

  
  其實從蠻早以前就很想花點時間稍微了解三大亞伯拉罕系一神教的相關資訊,不過看完這本我必須說,這本並不太適合對三大教幾乎完全陌生的人看,當然如果只是當成有點硬的歷史書來看就沒有這個問題。但如果要審慎思考檢視這本書的論述的話,可能還是先補足三大教的相關資訊會更好,比較不會被此書的論調完全拉著走的狀況。

  這本書封皮的紙質個人並不是很滿意,不是很耐久,放一陣子看起來就很舊了。內文的紙質倒是完全可以接受,就一般的紙質,不會太容易磨破。 (看書習慣不太好orz 喜歡凹書、思考時不自覺會摩擦書頁)  翻譯上大致還算可以接受,不過我對三大教的資訊攝取不算太足夠,幾乎都是邊看邊查的狀況,所以這邊就不多著墨。 (不過在書末的附錄中的一個備註的翻譯中居然出現「那啥?」有點傻眼......)

  此書的內容如果要真的講起來真的不是個可以輕鬆閱讀的主題,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說法的話,那就是運用賽局理論解釋人類歷史上的宗教發展,當然近現代的部分還是以三大亞伯拉罕一神教的發展為主。從遠古部族的泛靈信仰、薩滿慢慢發展成多神崇拜,再走向一神崇拜,最後蛻變到一神教。每一個階段的轉折作者都試著用賽局理論解釋其發展方向的緣由,而且作者在遇到不利自己論述的的證據資料時並沒有忽視,而是主動提及,所以這本書的侷限性不大,值得多方查找資訊後再讀一次,也許論述會更清晰。

  而這本書的後半段,更是令人驚艷運用了賽局理論的雙贏思考,試圖給出一個舒緩西方世界跟伊斯蘭世界抑或是宗教世界跟非宗教世界的雙贏模式。不論其可行性,這種嘗試的討論十分的有趣,非常值得一讀。